一、“一网通办”的发展历程
“一网通办”意为进一张网办全部事,关键在“通”,落脚在“办”。
2018年4月12日,继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江苏提出“不见面审批”等服务承诺后,上海也发布了《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方案围绕全面建成“一网通办”总门户、建立高效协同办理机制、推进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强化管理资源支撑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同年,包括上海松江在内的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陆续将“一网通办”全面投入运行,北京市、安徽省和江西省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网通办”实施方案。
2018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27号),旨在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整体联动及规范管理,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确立,推动着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从而不断提升建设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便利化水平。
随后,“一网通办”开始在全国普及,并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相继启动的省市有四川省、贵州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湖南省等。2020年7月10日,上海电子政务水平位列全球前十,“一网通办”入选联合国经典案例。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意见》(国办发〔2021〕6号)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据共享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2年3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依托“一网通办”加快推进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的通知”,给出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实现方式、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到2023年底,“一网通办”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条件成熟的政策和服务基本实现“免申即享”。
《方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免申即享”作为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升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推动政府部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企业和群众从“人找政策”到“免申即享”转变,实现政策红利直达直享、精准服务无处不享。
二、“一网统管”的发展历程
“一网统管”的理念,源于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做出的强调,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于是,上海市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启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下面就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发展历程介绍如下: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2020年4月16日,《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在静安区完成试点)审议通过,将由上海成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负责。上海一网统管的落实有了具体实施计划和组织创新保障。
2021年4月19日,广东日报报道,广东将在全国率先探索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建立全省纵横联动、五级协同的“一网统管”工作体系,实现“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统观全省,一网统筹决策,一网指挥调度,一网协同共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全国数字化治理示范省。这说明,广东省在省域政府管理数字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21年9月24日,“全联接大会2021”期间,华为发布城市智能体一网统管、辅助运营及零信任安全三大明星解决方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华为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一网统管解决方案涉及到政府行政体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塑;以技术创新帮助政府更加标准化、精细化、高效化地解决问题、形成事实依据,更加高效地处置“一件事”。说明一网统管已做到产品化,并由政企联合强势推动。
2021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建办督〔2021〕54号),决定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简称“城市运管服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相关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治理体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数字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治理体系中,政府的服务及城市治理模式将迎来新变革,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成为必然。“一网统管”不是政府工作形式的转变——由各部门的条块管理变成统一管理,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阳光化”变革,是政府管理和企业生产效率的升级创新,是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一网统管”理念的提出和落地,是对政府体制改革大政方针的积极响应和务实行动,上海和广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分别从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区和省域开展试点,成功的试点和企业的加盟助力,很快获得了其他省市的认可并紧随其后。“一网统管”时代到了,这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的关系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以“网络”为基础,以“通、统”为关键手段,主要区别在于建设的目标和服务的用户上。以下从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就字面意义而言,“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二者相同点是“一网”,不同点是“通办”和“统管”。“一网”是基础,“通、统”是关键,“办、管”是目标。
就其内涵而言,二者是“城市大脑”的两个重要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孤岛”和“资源堡垒”,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简化流程手续,做到快速整合分散的力量和资源,提高办事效率。
就政府需求而言,前者是政府为了解决公众(市民和法人)办事难的痛点,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公众的便捷度与体验度;后者是政府为了解决处理事效率低的痛点,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众的满意度与体验度。
就数据性质而言,前者利用的主要是静态数据,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工作容易开展,数据的开放性和脱敏数据的价值有限;后者主要是动态运行数据,处理数据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可挖掘的数据价值空间大。
就执行主体而言,前者主要是为了政府办事人员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能够从机械重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做好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政府管理人员能够通过预警系统提前面对需要处理的事务,避免被动、拖延和应付,减少事故率和损失。
就应用场景而言,前者的场景被大幅度简化,包括办事空间、流程、行动路径和时间花费等;后者的场景被大幅度减少,有了智能预警和排险功能,需要处置的事减少了,处置问题无需事事都亲临现场,场景条件被大大简化。
就功能而言,前者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政务流程,提高市民与法人办事的便捷度和简洁度,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营造好营商环境,满足市民和法人对政务服务的高质量要求;后者是利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集精准服务、检测预警、决策支持、全程监督、协同指挥等于一体,主要体现在信息汇聚、风险感知、预警预告、精准研判、资源调度和绩效监管等方面,形成处置闭环管理,为政府快速、精细、高质量处置每件事赋能。
就特点而言,二者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具体讲前者是高效办理事,是政府办事流程的改造和优化;后者是高效处置事,通过“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事件处理的闭环,强调“在线、活用、闭环”,推进更深层次的统一,从而优化、提升“管”的成效,利用更深的“统”达成更优的“治”。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都是政府为改善其服务效能而提出并落实的,可以说政府领导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中,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二者产生的背景和出发点不同,发展的历程有别,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以人民为中心,都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改善政府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随即,有关领导和专家便意识到整合这“两张网”的重要性,共享“两张网”的数据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和整体合力,开展两网融合工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创新和探索》书中,从“两张网”五个基本属性的一致性进行了论述:建设的价值理念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的行动逻辑都是政府体制机制的自我革命,建设的技术路径都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行机理都是以具体“应用场景”解决为路径依赖。这对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两网融合是相得益彰协同共进的过程,“一网通办”建设和运行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资源,为“一网统管”的智能感知、研判和处置提供了有效支持,“一网统管”又为“一网通办”的运行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支撑和数据保障,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的要抓“牛鼻子”工作的指导意见。接下来我们需要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更好发挥“两张网”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共同推进城市的智能服务、智能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全面落实高效办理和处置每件事,促进两网融合后的高质量发展。
两网融合在两网建设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并在融合的过程中考虑融合后的运行,这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以便使政府的监管服务深入到位。在进行两网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开展与各行各业网络平台的融合,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调发展。为便于大家理解,我敬陈管见,总结了两个词“一网统控”与“一网管控”,鉴于篇幅较长,将于下期为大家呈现“一网统控”与“一网管控”的详细内容,望不吝赐教。